不出两日,随着当朝首辅申时行病倒的消息传开了,京城朝野立刻便是一片哗然。

 而众位阁老也躲了起来,不愿意露面了。

 原本抱成一团逼宫,争国本的齐楚浙党东林党队伍中便出了不少叛徒,原本来势汹汹的士林清议开始有了杂音。

 见势不妙。

 人心涣散之下,墙头草们便开始倒戈,瞒着同僚,偷偷回到衙门办公的人越来也多。

 又过了两天。

 虽然内阁还荒废着,首辅还病着,各位大学士还躲着,皇帝还是躲在西苑里不上朝。

 可是原本陷入瘫痪状态的六部,竟然神奇的开始正常运转了起来!

 钱,粮,军需……

 也好似变戏法一般变了出来。

 沈烈也算看明白了,说起来,这个年月的读书人呀。

 都不傻。

 都懂得见风使舵。

 聪明人早就看懂了风向。

 开始摇摆。

 而这般群龙无首之下,单凭几个尚书侍郎御史想要跟天子作对,与皇权为敌,那和作死也没什么区别。

 再闹下去皇帝震怒,厂卫抓人,罢官,挨廷杖……

 谁都不想当下一个倒霉蛋儿。

 再后来,等到几位阁老也纷纷露面了,坐着轿子出现在紫禁城内,这场逼宫闹剧,国本之争便偃旗息鼓了。

 天下士林承兴而来,败兴而归,连个浪花也没折腾起来。

 唯独首辅申时行称病在家。

 闭门谢客。

 在扬州会馆中留下了一地鸡毛。

 只是……

 让这些聪明人没想到的是,皇帝罢朝,而失去了决策职能的内阁形同虚设,将会成为这万历朝四十余年的常态。

 数日后。

 北镇抚司。

 天气终于有了些暖意,随着积雪开始融化。

 运河解冻。

 漕运顺畅了起来。

 而京城通往宣府,大同一线的道路却忽然变得泥泞起来。

 运输开始变得困难。

 好在紧赶慢赶,在天气完全转暖,整个大明北方的道路完全变成烂泥潭之前,整整八十万石军粮已运抵宣大。

 这让沈烈稍稍松了口气。

 心中稍安。

 毕竟打仗这件事,可并非某个将领拍拍脑袋便能打赢的,打仗靠的是天时地利人和,后勤,运输,装备,补给,侦查……

 哪一环出了问题都得吃败仗。

 绝不是凭着一腔热血,一股脑的把几十万大军推上前线就能打赢的!

 倘若错过了季节军粮却运不上去,又或者侦查做的不好,扎营选错了地方,那便会酿成英宗年间土木堡那样的惨败。

 沈烈琢磨着。

 如今戚帅,李如松手中有兵,有粮,有军饷,正在筹划着,制定一个北出长城的雷霆扫穴计划。

 而沈烈目光变得幽幽。

 这便是战争,机会对双方来说都均等的,宣府,大同一线的明军主力熬过了最艰难的冬天。

 浙军,辽军,加上宣府,大同一线的边军总计十余万兵马。

 一个冬天下来不但没饿着,且在城中养精蓄锐了多时,又补充了一批甲胄军械马匹。

 以戚帅的军事才能来说,他必不肯善罢甘休!

 那么很快……

 挨揍的便该是鞑靼人了。

 伸了个懒腰,端起了茶碗,沈烈仰天打了个哈欠,觉得他这个后勤工作干的还算称职。

 现如今。

 大战在即。

 沈烈却忽然闲了下来。

 而站在窗边的海瑞,看着那院中正在忙着清点银钱的校尉们,那昏花老眼中不由得迷离了起来。

 随着海瑞转过身,向着沈烈伸出了两根手指,发出了爽朗的大笑声:“两个了。”

 继张四维之后,又有一位内阁首辅被这小子气病了。

 而沈烈也不居功。

 只是微微一笑。

 说起来。

 倒不是他沈某人英明神武,而是张四维,申时行这些人太废了,毕竟这些人都在他老丈人张居正手底下当阁臣。

 就不可能是什么人才。

 张居正内阁就是一言堂,他一个人独断专行,张四维,申时行这几位阁老就是个摆设,挂件。

 其实也没什么能力。

 我沈某背靠皇权,手握厂卫要是治不了他们。 <-->>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