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原做完一台手术,返回办公室。

 张钦墨敲门,赵原喊了一声——“请进”。

 “师父,省电视台有一个栏目组想给您做个采访。”张钦墨轻声道。

 赵原眉头紧了紧,“安排在会议室吧!”

 赵原将文件批阅完毕,走入会议室。

 会议室内摆好了三脚架和摄影机。

 年轻的记者拿出自己的名片,递给赵原,“赵院长,我们是省电视台《点滴》栏目组的工作人员!接到上级指示,对您进行采访,素材剪辑出来后,我会将小样发给您。”

 赵原接过名片,意识到这算是省领导来医院考察的后续了。

 省宣传部门采取的策略是,一方面删掉网上关于赵原的不利言论。

 另一方面采取积极正面引导,让大家对赵原有正面认知。

 赵原虽然不太习惯抛头露面,但这种事情还是得积极配合。

 不仅有助于改善自己之前的形象,对医院也是好事。

 记者问了几个提前准备的问题,然后与赵原道,“赵院长,我们这个节目是以生活化的方式展现人物的日常工作,接下来要让镜头跟随你,拍摄你每天需要处理的事情。”

 赵原没有拒绝,“行,那你们跟着吧,但是不要干扰到医院的正常运营。”

 记者道:“请您放心。”

 随后记者跟随赵原来到急诊外科。

 急诊外科出现一个主动脉夹层撕裂患者,因为时间比较长,程度比较严重,所以急诊外科和胸心外科的专家都出动了。

 赵原出现之后,其他人立即就散开,给赵原腾出主要位置。

 赵原迅速做了查体,当机立断,“赶紧进行抢救。”

 记者在手术室等待半个小时之后,赵原脚步匆匆地走出,然后朝神经外科赶去。

 接下来他要做一台神经外科手术。

 患者是一个三岁的孩子,颅底有一个肿瘤,全国能做这个手术的专家,两只手能数得过来。

 赵原一直在忙碌,直到晚上十点,才返回办公室。

 他发现记者没有下班,还在跟拍。

 “辛苦了,你们都跟拍了一天了。等下收工之后,去吃点东西。”

 “比起您,我们这点辛苦算不了什么。”

 赵原喊来了张钦墨,“带着记者朋友们去吃点好吃的。忙了一整天,必须要慰劳一下他们。”

 张钦墨道,“行,我等下带他们去吃烧鹅。”

 赵原道,“算你加班!可以明天下午再来医院。”

 张钦墨笑了笑,随后喊记者去吃饭。

 记者初步整理了一下素材,发现赵原不知不觉之中,一天就做了五台手术,每台手术的难度都非常高,关键涉猎面非常广。

 医生对赵原的尊敬也是由内而外发自肺腑的。

 在接到采访任务之前,记者还为如何挖掘故事苦恼,等到来到医院,发现根本不缺少故事。

 五台手术,五个病人,不同的解决方法,充分展现了赵原的睿智、沉稳与担当。

 “赵院长,明天我们会前往您的家乡,收集一些资料。”

 赵原道,“需要什么协助,随时跟我联系。”

 ……

 数日后。

 赵匡书下了一碗面条,坐在沙发上,将电视频道调整到粤省卫视。

 十分钟之后,《点滴》的片头开始了。

 《点滴》有点像是纪录片,以白描的手法,采访各行各业的人物,从他们身上发生的一些琐碎事情,展现小人物在大时代的正能量。

 一个浑厚的声音在低沉旁白。

 “疾病是每个人都在躲避的事情。

 但有这么一群人每天都在跟疾病打交道。

 今天我们讲述的故事便是这群人当中的一位。

 他是一名医生,一名年轻的医疗专家,天华医院东区分院的副院长赵原。

 很难想象他今年才三十岁,已是中元大学的长江学者。”

 随后画面切入,进入一个老小区,正是赵原出生的地方,医院家属楼,随后画面转入医院,出现赵匡书的镜头。

 赵匡书放下面碗,目不转睛地看着电视里的自己,比想象中要成熟稳定。

 忍不住回想前几天,电视台突然来人采访自己时,他一开始特别紧张,在主持人的安抚下,他才逐渐平复心情。

 尽管五十多岁,但上电视还是第一次,关键还是上星的卫视,全国人民都可以看到这个节目。

 画面上的赵匡书显得十分自信。 -->>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