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原接到大师哥姜柏的电话。

 他接受肖华的意见后,将改好的论文交给姜柏。

 姜柏没有及时恢复,仔细研究过后,给他列举了不少建议。

 赵原看到数千字的建议,第一反应是,备受打击。

 第二反应是,自己还有诸多不足。

 人无完人,任何人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

 尤其是理论研究,需要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知识结构,稍有不足,难免出现疏漏。

 有人帮你毫无保留地指出来,这其实是好事。

 论文被打磨得密不透风,如此才经得起推敲。

 以赵原的名字,发表的car-t论文,其实竺海霞在其中做了不少补充。

 而且,涉及生物药物,更多以实验数据为主。

 赵原如今撰写胸心领域的博士论文,更偏向于理论,所以需要更多经验与底蕴来补充。

 姜柏、肖华等人的经验,此刻就显得无比重要了。

 对博士生而言,论文不仅是为了拿到文凭,还是确定自己的理论根基。

 以后申请国家课题,或者搞相关领域的研究,都会围绕这几篇论文而衍生。

 姜柏知道论文对小师弟的未来有很大的影响,故而看得很细致,差不多给了近一百条修改意见,甚至连标点符号都做了修改。

 赵原看到修改后的文稿内心十分感动。

 姜柏平时工作很忙,形成这么深刻的意见,可想而知,花费多少精力。

 “小师弟,你的论文其实已经达到博士毕业的水平,不过,我觉得还是要优化一下,争取能达到优秀毕业论文的水平。关于无管技术的研究,我觉得案例还是不够多,建议再采集一些数据。”

 “你对技术的阐述发人深省!但是,有一个问题并没有考虑。你给的技术思路,是建立在自己扎实的技术之上,对于普及或者复制,是有很大的难度。

 想要让一种理论广为接纳,要给予普及、简化的思路,最好能形成简化版,方便让更多的人在临床上复刻你的技术。”

 “有两处的论文引用不恰当,我查了一下,你提到的那个作者不够权威,不具备说服力。我查阅了一下资料,一个瑞典的外科医生发表过类似的论文,他在欧美有一定的知名度,更适合引证。”

 姜柏在阅读论文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奇怪的地方。

 赵原的研究思路是正确的,但他引用的文献却是偶尔会有偏差,都是比较冷门的,或者文献查不到一些数据。

 姜柏自己给出解释,赵原才刚刚接触科研,对国际上的知名学者不太熟悉。

 赵原虚心地聆听姜柏的教诲。

 幸好已经给肖华改了一遍,将低级的地方给修改了。

 赵原诚恳道,“对不起,大师哥,我当时在船上写论文,很多资料查阅得没那么详细。”

 姜柏笑道,“很多高质量的论文,并不是一个人写出来的,大部分都是团队的作品。靠自己努力,能有这么高的完成度已经非常不容易。你先按照我的建议修改,然后我再跟师父沟通一下,给你补充意见。做科研就是这样,短时间内是看不到成果的,必须要日积月累,才能厚积薄发。”

 “谢谢师哥的鼓励!”

 挂断姜柏的电话,赵原揉了揉太阳穴,轻轻地叹了口气。

 相较于外科,科研是另外一种思路。

 所以很多手术做得很好的医生,科研造诣不一定有多好。

 外科类似于打副本,尽管有时候遇到高难度的boss,但通关之后,可以看到实打实的好处。

 科研就像是修炼内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但内功又是必须具备的。

 尤其是到了赵原现在的级别,科研是他的短板,也是最需要加强的地方。

 尽管之前赵原有过一些发明,并获得了国家省级的奖项,但那也只能让他抵达长江学者的位置。

 赵原如今要为下一步做准备,积累各种荣誉与履历。

 下一步就是三级主任,往上更高还得冲击院士。

 自己必须咬牙,将所有的注意力投入其中,才会有收获。

 自己的脑子里装着很多这个世界没有的东西,必须要用一种科学的方式输出到这个世界。

 憋博士论文的过程,其实是在锻炼输出技能。

 赵原是一个有强烈危机意识的人。

 尽管在别人看来,赵原已经拥有很多同龄人拥有的东西,但他其实特别害怕,有朝一日,他体内的军医灵魂会不会消失不见。

 届时,他从这个世界直接消失,或者-->>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