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赵原在办公室见到徐琴。

 有段时间没见到师姐,徐琴整个人瘦了很多。

 并非病态的瘦,而是长期健身,整个人气质变得更加阳光自信,身线变得流畅柔润。

 徐琴从包里取出一份论文递给赵原。

 “上次你提出的那个思路,我和竺师商量了一下,然后进行了修改,这是成稿,你看一下,如果没有问题,明天我就会投出去了。”

 赵原将稿件放在手里认真翻阅一番,改动的地方不少,除了核心观点之外,整个架构做了修正,如此显得更加专业、严谨,增强了说服力。

 有时候论文能否打动评委,要看文章的严谨性。

 赵原的优势在于思维超前,但论文写得比较少,结构上必须要进行调整。

 “写得很好,怎么没署你和竺师的名字?”赵原有些惊讶。

 徐琴笑着说,“我只是做了润色工作,文章没有我的东西在里面。对竺师而言,她认为整个文章,自己的参与度太低了。另外,这是你的第一篇国外核心期刊文章,署了她的名字,会降低你的贡献度。”

 赵原暗忖竺海霞足够细心。

 很多导师看到下面学生写了不错的论文,恨不得占为己有。

 竺海霞显然境界高了很多,她更看重学生的成长。

 赵原的这篇论文主要阐述的是car-t技术。

 car-t被称之为嵌合抗原t细胞免疫疗法。

 通过体外培养具有杀伤癌细胞作用的t细胞,将t细胞输送回患者体内,从而达到治疗作用。

 在临床上,这个技术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难治性恶性淋巴瘤等血液系疾病。

 另外,对于部分神经母细胞瘤胶质瘤等实体癌症疾病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这个概念在上个世纪末就被提出来了,在这个世界发展的进程很缓慢。

 如果计算时间,在前五年,另外一个世界已有了重大突破。

 但,在这个世界,始终还没有出现突破点。

 全国很多血液团队都在为捕捉突破点而努力。

 赵原的这篇论文主要提供了一个突破思路,如何大规模批量制备car-t细胞!

 目前,获批的以及临床试验中使用car-t细胞疗法的细胞都来自自体。

 即t细胞是从患者体内采集的,在体外经过改造以识别癌细胞表面上的靶标,然后重新注入患者体内。

 然而,这一个性化过程是复杂、耗时和昂贵的,极大的限制了可以从car-t疗法中获益的患者数量。

 赵原在论文中,提出了使用同种异体细胞生产“现货”car-t细胞,使其免除个性化的制备过程。

 从而能更快、更可靠、更大规模地为更多患者提供现成的细胞疗法。

 说得简单直白一点。

 在实验室内,已经证明,car-t可以治疗疾病了,但没办法量产。

 赵原则给出了量产的思路。

 把实验室的那些理论知识,直接转化为成果,可以用于市场运作。

 好比是治疗蛇毒的血清。

 一开始在实验室,有办法制造一对一的蛇毒血清,但没有办法制造一种可以治疗很多蛇毒的血清。

 一对一的蛇毒血清制造成本太高,没办法量产。

 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实验室研究出可以治疗很多蛇毒的血清,就可以可以量产了,产出来后,有市场价值。

 因为赵原知道在另外一个世界,自己提出的量产思路是切实可行的,所以论文写起来更有底气。

 徐琴当初接触到赵原的这个思路,直接被震撼到了。

 赵原近期才接触血液科的相关知识。

 大家都知道他的优势在临床手术。

 尽管血液科也涉及到手术,但跟赵原擅长的那套体系完全是两码事。

 事实证明,赵原在血液病研究上有超乎常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赵原的切入点是与实用性挂钩的。

 这个论文可以给很多团队提供精准的思路。

 竺海霞已经有意向将赵原的这个观点进行成果化研究。

 赵原其实对这个论文没有太多的信心,主要还是对血液病的了解有些欠缺。

 但论文在徐琴和竺海霞的完善下,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效果。

 徐琴笑着说,“竺师私下跟我说,就凭你这篇论文,可以让你直接博士毕业了。”

 赵原惊讶,“你可别骗我。竺师是给我鼓励而已,我肚子里的那点货,难道还不-->>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