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原回到神经外科,喊来几个主任,将最近手中的重点案例梳理一遍,然后开始一个接着一个过手术流程。

 其实在很多医院,到了主任级的水平,自己的患者可以自己来负责,不需要大家一起开会诊,即使会诊也是走个形式。

 但赵原比想象中要更加较真,每个病人的方案都要集中研究。

 大家即使不乐意,也没有什么太多的办法。

 如今赵原已经是让大家心服口服。

 担任大主任职务,一年的时间内,科室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尤其是他们自己每个人都变得自信起来。

 以龚博远为例,他不久前刚做了两台难度不小的四级手术,现在信心很足。

 他也明白以前为何总有种在使不上力的感觉。

 主要还是手术量太少,实战经验不足所致。

 平时再如何折腾桔子,也比不上一次超难手术之后,得到的提升更为显著。

 赵原差不多一周时间没有离开医院。

 神经外科每天的手术从早排到晚,四级以上的手术难度,他基本上都会到场。

 尽管可能什么也不做,但下面的人有赵原在场,手术会做得特别的自信。

 因为自己做得不对,有人可以给你兜底。

 人与人的信任就是这么积累起来的。

 一个科室良好的口碑慢慢积累起而成。

 粤省的神经外科格局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

 不仅是业务水平的提升,更有管理层面的飞跃。

 陈思每个月都会来神经外科做一次院感检查。

 客观角度来说,神经外科的院感是诸多部中最细致的。

 优秀的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展现出超出常人的水平。

 陈思跟赵原最近偶尔会在手机上聊一聊,主要是围绕工作上的事情。

 母亲曾让陈思找机会请赵原来家里做客,被陈思拒绝了。

 她与赵原的关系,真心特别单纯。

 用什么借口邀请赵原呢?

 以同事的名义?

 未免过了!

 赵原听完几个主任,讲完手中的重点病人,逐一点评,给每个人将手术思路梳理清楚。

 换做正常人,会觉得这个工作枯燥乏味。

 手术做得好不好,那是主刀医生的事儿。

 但赵原觉得这个过程特别有价值。

 自己帮别人梳理的时候,也会对病人的情况进行了解。

 相当于在自己的脑子里做一遍这个手术。

 久而久之,日积月累,自己的经验也会越来越丰富。

 赵原跟秦国强一起做过手术之后,他内心有种提升实力的迫切感。

 因为他感觉到秦国强的水平在评选为长江学者之后,有了很大的提升。

 努力,坚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

 对很多人而言,可能是鸡汤,但对赵原而言,已是一种习惯。

 因为活过一次的缘故,他特别珍惜每一个机会。

 赵原从早到晚泡在手术室里。

 一向对食物不怎么挑剔的人,硬是将医生灶给吃厌烦了。

 倘若实在支撑不住,会在护士长安排下,在休息室迷瞪片刻。

 在医院日光灯下,赵原不分白天和黑夜,尽管身体很疲惫,但精神特别富足。

 他隐隐感觉自己到了突破的瓶颈,所以咬紧牙关,一步步地努力。

 瓶颈这个东西对每个人都存在。

 尤其是到了很高的境界,总觉得上面会有更美好的世界,但一伸手又是镜花水月。

 每次以为自己已经登顶,每次又总觉得缺了那么一点。

 赵原知道越是这个时候,越是咬紧牙关,一鼓作气,将那层门打开。

 否则,瓶颈期可能会存在很长时间。

 有些人甚至被困住了一辈子,再无寸进。

 终于做完一个胶质瘤手术之后,赵原感觉到自己突破了。

 那种感觉实在太美妙了。

 就像是打通天灵盖一般,对人体的解剖,尤其是脑部的解剖,更加的清晰,更加的立体。

 至于手术做起来时,会更加的精准,操作更加细腻。

 对赵原的废寝忘食,医院早已见怪不怪。

 毕竟赵原在急诊外科就有个绰号,那就是赵疯子。

 没人去拦赵原,知道拦不住他。

 终于赵原在某一天上午正准备进手术室的时候,突-->>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