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直城门外。

 晴空万里,军乐震天。

 一排排执戟的羽林卫昂首立在驿道两旁,为大汉帝国最尊贵的人开路。

 武帝头戴十二旒黑色冠冕,身着以玄色上衣和赤色下裳组合而成的礼服,站在城墙上。

 跪在城门口的,正是赵破奴、李广利、卫伉三人,以及他们身后的一众官吏和将士。

 此情此景,不由让他回想起了年少时派张骞出使西域,同样是从直城门送行,一路目送其出发。

 而十二年后,张骞也是从这条驿道,一步步走向未央宫,给大汉带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从那以后,世人知道了西域诸国的存在。

 武帝的眼前闪过故人的模样,不禁有些唏嘘。

 想来张骞去世到现在也有八年了。

 没想到,当年博望侯拼着身家性命走通的这条路,即将成为挽救大汉经济的一剂猛药。

 “陛下,吉时到了。”一旁的大太监春陀提醒道。

 武帝恍若从梦中惊醒。

 “哦,那就开始吧。”他抬手示意道。

 随着武帝一声令下,“汉”字大旗迎风飘扬,发往西域的军队正式启程了。

 刘据带着赵安国和一干文武大臣站在武帝身后,目送着大军远行。

 此时的赵安国还不到十岁,刘据特意安排其进入博望苑与各位皇孙一同学习,增进感情,同时也是对赵破奴的认可与拉拢。

 也正是从这一天起,西域都护府宣布成立,统领西域三十多个国家。赵破奴作为镇西将军兼西域都护,率五万人马常驻轮台,总领西域诸事;李广利为安西将军,率二万人马协助赵破奴统辖西域;卫伉为平西将军,率三万人马镇守敦煌,西通西域,东守长安,北拒匈奴。

 在西域,刘据依旧保留了军屯的做法,将士们在休战的时候都需投入于农业生产中,种出来的粮食用来维持军队的开支。

 与此同时,还有四十万流民在军队的护送下前往西域屯田,起初主要在以轮台为中心的周边地区进行农耕,收上来的粮食原则上收归国库所有,碰上有战事的时候则优先充作军粮。

 如此一来,在和平年代,西域屯田的人数规模就有五十万人,而西汉朝廷也增加了一项收入来源。

 但这还不是刘据理想中的收入。

 正如他此前对武帝所说,屯田更多的是为了解决国内流民数量日益增多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对中原人口的分流,也是西域开发的基础,但并不是支柱。

 相比之下,与西方诸国进行通商贸易,才是未来西域地区能发展起来的一大重要因素,也将是未来国库的主要收入。

 在流民涌入长安之后,刘据曾带着赵破奴与桑弘羊行走在长安城的流民安置区,与他们一起探讨西域的未来。

 大汉有丝绸、瓷器、茶叶等特产,未来在西方的受欢迎度肯定是不用质疑的,现在的问题就在于确定贸易路线,以及如何打通这条路。

 刘据心中最理想的交易对象还是罗马。

 可惜,从后世的角度再来看当时的西汉和罗马两个国家就会发现,它们并未在地理上产生正式的交集,而且在对外贸易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逆差。

 当前的西汉向西域诸国输出最多的并不是丝绸这类商品,而是黄金。武帝用大把大把的金钱去购买西域当地的特产,相比之下,从西域赚来的钱就少了很多。而那些西域小国则以高昂的价钱向罗马出售汉朝的丝绸,成为了赚差价的中间商,在这两头赚得盆满钵满。

 刘据想做的就是剔除掉这些中间商,直接和罗马人做生意。

 他向桑弘羊和赵破奴掏出一张麻纸,上面是他凭借着前世记忆画出来的亚欧地图。

 两人好奇问起,也只道是自己手下宾客能人众多,有通晓西域地理之人献上此图。

 他们按照这张地图以长安为中心向左看去。

 只见从西域一路向西而行,经过大月氏(今新疆伊犁地区)、安息(今伊朗部分地区)等国后就会到达被称为大秦的罗马共和国。

 刘据在那里画上了一个圈。

 此时的罗马还处于共和国时期,凯撒还没出生,这个国家也没有彻底控制地中海东岸。

 在它和安息帝国之间,还间隔着亚美尼亚与塞琉古王国。

 看到这么长的贸易链路,刘据颇为不满,因为这意味更高的中间成本。

 尤其是安息帝国,作为位于大汉和罗马之间实力最强的国家,两边货物来回倒,早晚都能发财。

 看来想直接和罗马人做上生意,很难。刘据想道。

 需要克服的困难有-->>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