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阵紧张的操作,在钻井队马不停蹄的忙碌中,来自神狐海域的第一份岩芯样品顺利出水,摆放在了翘首以盼的专家教授们面前。

 大家都瞪大眼睛盯着这些来之不易的岩芯样本,恨不得立即研究出岩芯的精确特性,为接下来的试采工作奠定基础。

 “总指挥,是不是立即拿去做实验?”有人立即提出了计划。

 “将岩芯样本分成两份,还有刚才的开采数据也都复制一份!”孙文同讲道。

 “为什么要分开?”黄教授有些不解的问道。

 “我打算把其中一份样品送回陆地!”孙文同看着面前的样品叹了口气,“蓝鲸号上虽然有相应的检测设备,还有诸位专家,可总比不上陆地方便,特别是我们需要根据样品的材料进行固井液的配比调试,更需要陆地实验室的支持!最主要的是,双方进行研究,可以相互对比,能够得出更优势的结论!”

 “怎么送?”黄教授的询问代表了大部分的疑惑。

 蓝鲸号现在身处汪洋大海之中,距离最近的陆地也有三百多公里,更不用说还要远的地质研究所了。

 “直升机!”如果用交通艇的话,运到的话也得猴年马月,还是呼叫直升机吧,能够以最快的速度送到研究所去。

 只是蓝鲸号上虽然有直升机停机坪,却没有值班的直升机,孙文同立即请求出动直升机将样品和数据送回研究所。

 这三百多公里的路程,来回也得不少钱,只不过相对于蓝鲸号所担负的任务,孙文同也不计较了,只要能够尽快的制定出相应的开采计划,花再多的钱也是值得的。

 很快,一架直升机立即从陆地机场起飞,直奔蓝鲸号而来,只是这次乘客只有装在几只样品箱内的石柱子,这些是探究海底秘密的重要线索。

 直升机随即飞走了,蓝鲸号上的科研人员也开始了更加忙碌的研究工作,新一处的岩芯取样工作也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随后的几天时间里,蓝鲸号从预定试采点位之后方圆一公里内的区域进行了多次取样工作,深度从海底平面向下三十到五十米不等。

 经过蓝鲸号上的科研人员初步判断,这些岩石样本全部具有可燃冰产生的地质特性,也就是说再一次地验证了神狐海域的可燃冰蕴藏结果。

 当然,这些都是额外的验证,最主要的结果就是对这些岩层的地质构造和钻探承受能力的详细研究,以及与固井液的结合程度,并且以此为根据,建立最恰当的钻探井。

 蓝鲸号上的研究也在黄教授和陆佳翔的主持下紧张地进行着,不少技术人员都主动前去帮忙,即便不是本专业的科学家们也过去打打下手什么的。

 在直升机联系几天的奔波之后,第一份有史以来最详尽的岩芯样本研究结果就在众人的瞩目中紧急出炉了。

 与此同时,详尽的研究资料通过加密邮件和直升机运抵的方式送到了蓝鲸号上。

 “冯晨一,直升机三十分钟之后抵达,带来了他们的研究报告,还有一些补给,你负责接收一下!”正在会商室里值班的冯晨一接到了总控室的电话。

 冯晨一放下电话之后,急匆匆带着两个人直奔直升机平台。

 偌大的直升机平台是蓝鲸号上视野最开阔的眺望台,这里也是大家最喜欢看风景的地方,只是最近几天直升机来往频繁,这项待遇就暂时停止了。

 “你好,这是货物清单,请签收!”这架能够容纳七八人的直升机已经化身为快递小哥了,几乎每天都要往返一个来回。

 冯晨一早已经熟悉了这套流程,立即清点了飞机上的物资清单,着重查看了一下研究报告是否完整,还有一些重要的固井液研发试剂,这都是蓝鲸号目前最急需的东西。

 “一切准确无误!”冯晨一立即在清单上签字。

 直升机在平台上暂时停留,等待着新一轮的样品转运工作。

 “这是最后一批了!”冯晨一大声地讲道。

 根据黄教授和陆佳翔的初步判断,目前开采出来的岩芯样本足以能够说明试采点位周围的地质变化情况,对于下一步的钻探方案确定可以非常明确了。

 “总指挥,这是陆地研究所的报告!”冯晨一拿着报告快步回到了总控室。

 孙文同接过来快速地浏览了一下,然后交给了一旁的黄教授,“老黄,你看看,我感觉跟你们的报告相差不大,我们的判断还是非常明确的!”

 黄教授快速地翻找了几页,从中找到了一些重要的参数,然后打开手边的电脑,对照蓝鲸号上的研究数据进行了比较。

 过了好一会儿之后,黄教授摘下了眼镜,然后将手中的资料交给了陆佳翔,“小陆,你也看看,我感觉还行!”

 陆佳翔接过来,也是寻找了几处重点数据,-->>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