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随在规矩方面不比明清,不管是朝臣觐见皇帝的规矩,还是皇宫里的规矩,都比明清时期要少了一大半左右。

 柳山青登基,施然主事后,虽然将皇权推向有随一朝的巅峰,但在规矩方面没有收紧,反而是放宽了不少。

 施然从不屑于用所谓的规矩,来将自己、柳山青束之高阁,当成神明般供起来。在施然看来,人没用,就是成了神也没用。人有用,就算你天天当着大臣的面没有任何形象,大臣亦不敢对你生出异心。

 少了一些规矩,或者说对于规矩不在那么严格,不仅大臣的日子好过一些,宫里的宫女们生活也轻松了不少,不用再担心会因为不小心违反了规矩,丢了性命。

 她们都清楚在这方面,陛下和秦王无比仁厚,不会因为他们违反了非原则性的规矩,杀死他们。陛下、秦王生气时的怒火,也不会烧到他们身上。

 当然,她们不会因为陛下、秦王的宽仁,就敢无视宫里的规矩,摸不清自己的位置,敢轻视、冒犯陛下、秦王。

 她们恪守自己的职责,认真做事,不敢有一丝差错。

 毕竟少府玉儿可不是吃素的,谁若敢坏了规矩,冒犯了陛下、秦王,玉儿虽不会直接要了她们的命,但也会让她们吃不了兜着走。

 只有一人敢视皇宫里的规矩如无物,无法无天的想干嘛就干嘛。

 就像现在,施然、柳山青正在看由奉常等一干人辛苦近两年,编撰成功的新式教学书籍的样本。这个无法无天的人才不管施然、柳山青是不是在工作,时不时的就哦上两句,手脚乱动的一点都不安分。

 施然、柳山青都不在意。施然还轻轻抖着腿,哄着。

 相对于弟弟的吵闹,姐姐可就要安静多了。她一言不发的待在柳山青怀里,睁着那双圆溜溜的大眼睛,盯了会柳山青手里的教材,又不时扭头看向别处。

 柳山青大致翻完,问:“你觉得有问题吗?”

 “没有,就这样开印吧,先发到然山、青旅的学校。”

 “其他各地的学校,你觉得是立即推进建造,还是在缓一会。”

 “缓一会吧,府库的岁入今年年初都分配好了,剩下的钱,不能动,得作应急之用。现在让他们把到手的钱吐出来……就算他们不敢违抗命令,心里至少会有不满,没必要为了这种事,闹的不愉快。”

 “建一所学校应该要不了多少钱吧,我们可以让各郡自行承建,可以让各地的商贾参与进来。”

 “建一所学校是花不了多少,但相应的配套设施、各课老师的薪酬支出都是一个问题。尤其是老师方面,大随有学识的人不多,尤其是工科方面,更是稀少。”

 施然说:“到时候学校建好了,没老师上课,那等于白建。你不要心急,这种事急不来,想要大随各地都有学校,百姓的孩子能去上学,至少得要五年之功。”

 柳山青问:“依秦王看,秦王打算如何?”

 “先培养教师人才,就将然山、青旅的学校为教师培养基地。同时,在几个郡地建立试点学校,然后由点带面,一点点的向天下推广开。”

 “秦王想将哪些郡为试点?”

 “都城附近的几个郡,还有河西那边新设立的郡城。”

 “在河西建立试点学校……秦王是想以此吸引百姓迁移过去?”

 “是增加河西的吸引力,百姓之中只有少数人会因此过去,大多数的人不会因为一所学校就远离故土的。”

 柳山青略微调整了下姐姐在怀里的姿势,沉默少许说:“往河西迁民之事,得尽快解决了,乐复、李云在那边虽然做的不错,但治下百姓,十人中有八人是匈奴人,是个极大的隐患。”

 “是李云龙。”

 施然抓着弟弟的小手,碰了碰姐姐的脸。姐姐扭头一看,就看见她的老父亲扮着怪相,嘴里发出啾啾的声音,姐姐顿时笑出了声。

 施然逗了会施文妤,说:“目前没事,太尉还在那呢。不过迁民一事是不能拖了,这样吧,明日将大臣都叫过来,看看他们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柳山青刚点头,施之林忽然哭了起来。柳山青一听就知道施之林是饿了。

 玉儿舒适的走上前来,从柳山青手里接过施文妤。柳山青随即将施之林抱了起来,刚向房间走,玉儿怀里的施文妤也哭了起来。

 不同于施之林哭声的震天动地,原本出生时,嗓门还很嘹亮的施文妤,现在的哭声十分的优雅,跟小奶猫叫似的。

 柳山青无奈,一边哄着已经在自己找食的施之林,一边又去轻轻拍了拍施文妤的背,施文妤泪眼婆娑,可怜兮兮地望着柳山青。

 柳山青哪里受得了女儿这种眼神,连忙和玉儿走进房间。

 施然稳坐在案牍后,露-->>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