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的小区里不时回荡着空调运转的声音,让人舒爽的冷气吹走盛夏的燥热。

 明亮的客厅里,安静地可以听到毛笔在纸张上书写的声音,隔壁母亲催小孩写作业,有些失控的大叫声。

 施然横躺在沙发上,枕着沙发扶手,右手拿着奏章,    左手自然地搭在柳山青的大腿上,手指轻轻地敲击着。

 柳山青一开始不止一次的拿开施然的手,施然一次又一次的放回去。柳山青有些无奈,但见施然还算老实,没有过分的举动,便不再管了,    专心批阅奏章。

 施然这时收回左手,拿起桌上的毛笔,    在奏章的左下角作出批示。随即,施然放回毛笔,将批好的奏章放到一处,拿起另一份奏章。之后,施然的手又放回到柳山青柔软的大腿上,轻轻地摩挲。

 “我觉得组建内阁可以提上日程了,”施然忽然开口,打破客厅的安静。

 柳山青过了几秒,回道:“你已有人选?”

 “没有,”施然说,“人选可以从议郎、大夫中选,这些人原本的职责就是议政、提建议,让他们处理奏章,不容易出差错。”

 “选拔标准?”

 “通过考试,    检测他们的大局观、决策能力,目光是否长远等,”施然说,    “人选方面也可以不只限于议郎、大夫,还可以从地方上的官员中选拔。”

 柳山青问:“入阁的人,    给他们怎样的官职?”

 “就按议郎的标准,”施然说,“他们的职责只是协助我们处理奏章,相当于这边的秘书。他们只有处理权,议政权,没有决策权。

 另外,他们与朝中大臣不能有任何政事上的直接接触,就算要传达一些消息,只能由玉儿他们来传达,或者由我们来直接召见。

 这样可以避免他们狐假虎威,滋长不臣之心。

 还有,任职时间上,可以规定一个年限,每三年五年换一批。换掉的人,根据实际需要,留在朝堂或外放地方,担任地方官。”

 施然接着说:“其实我们可以学习这边,建立退休制度。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有的人占着茅坑不拉屎,    也能增加朝堂活力,    给年轻人晋升的希望,    更重要的是可以消弱一些人对朝堂的影响力。”

 柳山青说:“退休一事,你以前跟朕说过,没有推行是因为时机不合适。现在朝堂上虽然都是我们的人,但我觉得还是再等等。现在正在打仗,这时候提出来不合适。”

 “我就是提一下,不是让你立即推行,”施然说,“对了,现在大随官员的选拔制度,是怎样的?”

 “大随以战立国,三世以前,官员大多来自世家子弟、舍人和立有战功的百姓。

 三世独尊儒术后,加上国家一统,战事减少,三世创立了‘举孝廉’制度,由地方官员察举百姓之中孝顺、廉洁之人,而这些人大多是一些儒生。

 这些儒生是否录用,还得经过考试。

 一开始效果不错,朝廷不仅通过此法得到了人才,还消减了世家对朝廷的影响力。后来由于儒学的局限、弊端,这些儒生大多迂腐不堪,只会夸夸其谈,空谈仁政,他们却不知道何为仁,做起事来天真、幼稚。

 大随的国力因此每况愈下,不仅岁入一年比一年少,军队的战斗力也一日不如一日,与匈奴的和亲就是从四世开始的。

 在那之前,我大随又怎会与匈奴和亲。”

 柳山青接着说:“朕登基之后,官员的来源多了一项,”柳山青扭头看向施然,“你在大随创办的学校。目前朕派往各郡地的官员,大多数来自你创办的学校。”

 施然问:“他们跟那些儒生相比如何?”

 “不错,都很务实,且各有所长,”柳山青说,“你是想说在大随各郡地创办学校,让入学者学习新教材,推行科举制?”

 施然想起一事:“我记得你之前跟我说过,我们已经在编写教材。”

 “不错,在大随各郡地创办学校、推行科举制,你之前也跟我提过,没有立即推行,是因为当时朝堂不稳,又一直打仗,时机不合适。”

 施然看着手里的奏章,有些感慨的说道:“这样说来,我们有很多想做的事情,没时间没机会去做。”

 柳山青附和一句,没有多说,继续批阅奏章。

 施然又说:“有件事等我们去了大随,可以立即去做。”

 “何事?”

 “建立政务等级制度、标准,”施然说,“比如将政务一共分成十级。一到三级,需上报给我们,让我们来决定、处理,三级以下的政务根据不同类型,由专门的官员来处理。”

 施然接着说:“现在大臣上奏的内容太杂太乱,什么乱七八糟的事情都有。-->>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