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很多媒体人并不懂得杨丽娟所谓的和刘德桦见面,所以他们开始以各种方式安排杨丽娟和刘德桦见面为借口,以此接触和了解真正的杨丽娟及其家人,以便向满足公众好奇心的同时,能够探求到这家人的真实“追星心态”。

    事实却是,这种安排,在某种程度上,一步步将杨丽娟及其家人推向绝境。

    杨丽娟当时不懂得自己的少女情愫,认为她对刘德桦日思夜想的情感冲动,是两人之间冥冥之中注定的缘分。

    而之后,关于杨丽娟追星的种种行为,其实就是建立在这样的一种对偶像的认识中。

    所以杨丽娟后来说的她并不能被完全定义成一个追星族,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再加上杨丽娟的父母,因为出于对女儿的溺爱,而失去了对杨丽娟行为理智客观的判断,则进一步促使杨丽娟疯狂的追星行为。

    父母的放纵,自我判断能力差,并且一家人又失去了社会正确的引导,以及媒体的推波助澜,使得他们在追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以至于他们从脚踏实地的现实生活,走入了似梦似幻的追星之旅。

    这个时候,迷茫的一家人没有得到社会的正确的引导,反而很多人和杨丽娟的父母一样,认为杨丽娟如果能够真的和偶像刘德桦见一面,也许她的这种疯狂情愫便消除了。

    媒体更是癫狂,为了搞新闻,不停的上门打搅推波助澜。

    其实,杨丽娟一家也只是普通人。

    如果没有媒体的推波助澜,杨丽娟大概率只是活在她自己的世界,根本就不会一步步获得与刘德桦见面的机会。

    双方从一开始就是两个世界的人,若是没有媒体的力量,在这个网络并不发达的年代,并不会产生交集。

    奈何,媒体喜欢吃人血馒头。

    为了搞新闻,一步步让杨丽娟相信内心的幻想,相信能够见到刘德桦,甚至与之在一起。

    一步步,推着她走。

    在这个过程中,刘德桦方面发出过正确的声音,只是社会各界并没有认真地倾听。

    而媒体为了搞新闻,硬是要推波助澜。

    有媒体联系到刘德桦的经纪公司,其公司的工作人员回应:“对这件事情,不提倡、不回应、不见面”。

    这个回复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为杨丽娟事件的解决提供了可以参考的社会方案。

    只是,媒体不仅没有关注刘德桦方面的声音,反而一味的想制造一个“13年痴迷粉丝终于见到偶像”的梦幻结局。

    杨丽娟的疯狂,刘德桦方面的理智不予回应,在媒体推波助澜下的整个社会的虚假幻想,引导着这个事件一步步走向悲剧。

    杨丽娟父亲对女儿的宠溺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其中主要的表现为,他也完全和女儿一样,脱离了现实的基础,而错误地认为刘德桦应该和自己一样理解杨丽娟,并为杨丽娟做出一些不符合当下身份的举动。

    只是杨父忽略了一个关键的问题,他没有考虑刘德桦的社会位置和社会责任。

    一个粉丝可以有一个或多个偶像,而一个偶像则通常会有亿万粉丝。

    像刘德华这样的顶级艺人,他的粉丝遍布整个华人世界,刘德华需要用自己的行为,给社会和粉丝做一个正确的价值引导,而这其中也包括杨丽娟。

    所以当杨丽娟的父亲选择卖肾帮女儿追星的时候,刘德桦第一时间站出来对杨丽娟的行为进行了斥责。

    不仅如此,刘德桦还用“不见面,不回应”的实际行动,表明了他对杨丽娟事件的态度。

    刘德桦的这个行为,是为千千万万的粉丝和社会大众着想。

    但.这个行为不能阻止杨丽娟继续追星,也不能阻止媒体继续为了搞新闻搞热度推波助澜。

    甚至说,正是因为不回应,媒体越发的各种推波助澜的搞新闻。

    杨丽娟疯狂的行为,让社会媒体捕捉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公众话题。

    并且,越是媒体关注,杨丽娟就越是觉得她占据了上风,越是认为她接近了见到刘德桦的目的。

    媒体的关注,将杨丽娟及其家人推向了无法回头的境地。

    同时媒体也让刘德桦处于一个极为尴尬的境地,所以才有了3月25日这次刘德桦与杨丽娟的象征性会面。

    这个本来可以让大家都能下来台的举动,却给了杨丽娟更多不切实际的幻想,以至于老父亲羞愤难当,最终选择投海自尽。

    杨丽娟事件,并不是哪个个体的悲剧,而是一场全社会参与,某些团体不以社会正确价值引导的结果。

    要知道杨丽娟及其家人-->>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