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道不高的矮墙耸立,约只到各人胸口处,不过却夯筑得非常厚实,矮墙后的士兵,可以依托矮墙对前方的目标进行射击。

 连斜坡带矮墙,该墙事实高约二丈,矮墙前有一道深深的大壕沟,前又有两道小壕沟环绕。大壕沟深一丈,宽一丈,小壕沟深半丈,宽半丈,壕下皆置尖利木刺,木刺前端用火烤过,尖硬无比。

 三道壕沟间隔二步,之间的平地上,都是层层置放狼牙怪石般的拒马鹿砦,上面尖利的倒刺,有若要择人而噬。

 前日刘衍说每三道矮墙壕沟为一道防线,清军每攻一道矮墙,便要面对上下三道火力猛烈打击,当时洪承畴等人还想不明白究竟是怎么个打击法。

 此时洪承畴、吴三桂等人看着眼前的防线,终于明白了刘衍的意思。

 就见该道矮墙不远后又有一道斜波,斜坡上有墙。随后又有斜坡,又有矮墙。三道矮墙,顺着山势,一道比一道高,一波波耸立在众人眼前。

 看着三道斜坡矮墙,众人算明白了什么叫上下三道,立体式火力打击。

 此时青莱镇新军前己将士经入驻弘螺山,看他们已经分部进驻到三道防线各处,洪承畴等人已经可以想象,当新军将士从三道矮墙同时射击的时候,进攻的清军将会是何等的惨状。

 此时所有人都在议论纷纷,对刘衍的这套防线非常推崇。东协总兵曹变蛟与前屯卫总兵王廷臣更是兴奋,二人一番盘算,随即便向刘衍讨教了一番,刘衍当即答应派人前往五道岭,指导二人部下修筑防线,曹变蛟、王廷臣大喜,对刘衍再三感谢。

 洪承畴也对刘衍称赞不已,甚至将刘衍赞为军中防御第一人,刘衍笑着领下,其余众人都是眼红不已。

 随后众人由通道进入后方,往右面走了数步,进入第二道矮墙,又往左面走了十数步,进入第三道矮墙之后,这是一处较为平缓的坡地,约有数十步之宽。

 在这里已经有了许多的营帐,在营帐的四周还堆放了许多装满泥土的麻袋,垒成了半人高的墙体,以阻挡清军可能的炮击。这里是作为前营士兵的屯兵及休息之处,所以防御工事也不可缺少。

 看着那些麻袋,洪承畴说道:“这些就是刘总兵说起过,可以防止奴贼炮击的东西?”

 “正是。”

 随即刘衍又简单的解释了一下,众人也都记在心中,暗道回去之后也要准备一些备用。

 众人继续行进,坡地后方又是壕沟矮墙,与先前防线一样。如此连续三道之后,快到山顶时,众人看到一个正在修建的炮台,炮台建在山石凸出处,四周视野开阔,从这里可以俯瞰全山,料想在这里开炮,定可以有效对山脚,或是平川处的敌人压制轰击。

 随后众人到了山顶,弘螺山山顶颇宽颇长,还有些起伏,由几个小山岭合成,所以称为弘螺山。在这里,围绕火路墩前后,众多的青莱镇新军前营战士,正在忙碌地建造城寨。

 这处城寨的寨墙、寨门、居所,基本上都是用大块坚固的山石修砌,寨墙也是凹凹凸凸的,每隔一段距离,还在修建塔楼,料想必形成交叉火力多重打击。

 不过这个工程浩大,不是一时半会可以完工的,好在前方防线建成,后方的城寨,就可以从容不迫了。

 主寨之内,还将建许多粮仓,弘螺山这里本就是明军的屯粮之地,洪承畴见状也很高兴,随即命监军张若麒再运几批粮草过来,这里防线坚固,可以尽可能多的囤积粮食,自当万无一失。

 张若麒也是点头赞同,随即便对身边众人吩咐了起来。

 众人最后又到山的东北处,那边同样有多道矮墙壕沟,顺着河流蜿蜒到山的西北面。而西北面则依地势,砌了数道石墙。

 当众人看完弘螺山防线之后,不管是洪承畴、张若麒,还是吴三桂、杨国柱等总兵官,众人都一致认为此地固若金汤。有弘螺山防线在,大军后路当万无一失。

 次日,洪承畴率主力大军回营,准备开拔。而曹变蛟、王廷臣也率部上了五道岭,同时辽东镇总兵官刘肇基、协同总巡立功参将窦承烈、杏山路副将郑一麟诸人,率领辽东守军二万余,分兵驻守在杏山堡、大兴堡、东青堡内外周边,与弘螺山的青莱镇新军前营将士一起,为入援大军守住后路。

 曹变蛟、王廷臣二人在五道岭同样征集大量的民夫军壮挖壕筑墙,依地形地势,仿效弘螺山之举。

 此时清军斥候也开始出现在五道岭、弘螺山一带探查,不过新军前营与两镇夜不收都很得力,将清军斥候陆续赶走,双方很是交手了一番。

 与此同时,在大营中的洪承畴也收到各部急报,得知奴贼主力在离五道岭十几里的女儿河北岸,似乎也在大兴土木。

 当日,蓟辽总督洪承畴、监军张若麒、监军马绍愉,随同青莱镇总兵官刘衍、宣府镇总兵官杨国柱、大同-->>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