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山堡北面数里的弘螺山地形险要,可驻一营人马。我新军驻扎在此处挖壕立寨,与南面的杏山堡守军遥相呼应。如此,便可控制松杏要道,不使奴贼挖壕截断。”

 “此外,在杏山西南约十里,是五道岭群山丘陵,山的东北脚下,西北脚下,是大兴堡与东青堡,二堡之前皆有河。可选一、二入援大将部下,在五道岭上驻守重兵,布以深壕火炮,与二堡守军相呼应。”

 此时刘衍看了曹变蛟与王廷臣一眼,此二人的兵马在各镇中还算是能战的,是一同驻守后路的合适人选。

 刘衍继续说道:“奴贼若攻杏山,定是从女儿河过来,女儿河过来十数里,便是五道岭,只要奴贼兵马攻打杏山堡,便会遭到我军左右夹击。况且不拔去大兴堡与东青堡,还有弘螺山的驻军,他们如何安心攻打杏山堡,不怕被截断后路?”

 众人听完都拍手叫好,杨国柱还建议调集一支骑兵在四周巡视,作为机动兵力支援各处,也可以作为一支奇兵使用。众人也是纷纷赞同,对着舆图便详细讨论了起来。

 吴三桂看着与众人款款而谈的刘衍,眼神中闪过一丝嫉妒,刘衍不但治军强过自己,战绩强过自己,而且排兵布阵的战略眼光也要强过自己,大明什么时候出现如此强人了?

 此时洪承畴沉吟者,按照刘衍的计划,这样安排后路是最好不过的了。洪承畴虽然不高兴自己的方略被改动了,不过也知道自己再坚持下去,大军就会有分裂的危险。

 洪承畴的目光扫过众人,此时刘衍、杨国柱、王朴、曹变蛟等人聚在一起正在完善后路的部署方略,这几人麾下的兵马可以说是援军中最强的一部,洪承畴还要依仗他们击败清军。

 而且监军张若麒、马绍愉也站在刘衍一边,主张以重兵防护后路,使得洪承畴不好太过坚持。

 再想想就连兵部尚书陈新甲,甚至是圣上也是这样想的,看来自己只有妥协了,与其争个四分五裂,不如退后一步。好在刘衍还是尊重自己的,服从自己的权威,让洪承畴心安不少。

 于是洪承畴笑着说道:“有刘总兵与诸位将军一同拾遗补缺,本督心安不少,就如此办吧。”

 不过随后洪承畴询问谁愿率军驻守五道岭,吴三桂、白广恩、唐通、马科等人都是鼻观口口观心,显然不愿意分兵留守。

 刚才曹变蛟与王廷臣,都敏锐的察觉到刘衍看自己一眼,心中明白刘衍之意,想想刘衍自己都留了一营兵在弘螺山,看日后形式,杏山等地有仗打啊,军功想来不少。

 于是二人互视一眼,都打定了主意,纷纷自告奋勇,愿意留守五道岭。

 洪承畴大喜,曹变蛟领军一万五千,王廷臣领兵六千,两人的兵力有两万一千人,战力在各镇之中也算出众,其中大部分是骑兵,这样一来,那策应的一万骑兵也有了。

 当日议定军务,大明各官将仔细商议,推敲诸事,大小事务议了一日,方才散去。

 军议上还发生了一件事,那就是辽东镇总兵官刘肇基自告奋勇担当大军前锋,为二十几万大军开路。

 刘肇基也知道洪承畴想要支持吴三桂的想法,此刻他急于表现自己,以挽救岌岌可危自己的总兵之位。

 不过洪承畴知道刘肇基麾下兵马战力如何,担心遇到清军主力会吃亏,于是洪承畴令宣府镇总兵官杨国柱率军随后策应,两军相距几十里,随后中军以及各镇兵马跟上,以山西镇总兵官李辅明、宁远总兵吴三桂两部兵马断后。

 大军兵马部署完毕之后,洪承畴命辽东巡抚邱民仰转运粮秣,监军张若麒、马绍愉二人一同监督。

 就在军议后的第二天,洪承畴在宁远城外集结大军,斩杀三牲誓师出征,二十五万余明军将士浩浩荡荡向北进发。

 旷野上,明军将士行进在关外的旷野中,明军尚红,鲜红的军装和战旗汇成了无边无际的海洋,浩瀚而又汹涌,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力量。

 刘衍策马行进在大军之中,放眼望去都是精锐的将士,心中也不由得升起了万丈豪情:“此战必胜,定要让满清付出应有的代价!”

 有的人死了,但没有完全死……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