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外“万胜”声隐隐相合,形成势不可挡的威武之音。

 辽东巡抚邱民仰、兵备道张斗、姚恭、蔡懋德领宁远一众将领、官员出城迎接的时候,洪承畴带着刘衍、杨国柱、王朴、吴三桂、马绍愉、张若麒等人来到大军前面。此时刘衍也趁机打量这个闻名遐迩的宁远城池。

 宁远便是宁远卫卫城,始建于明宣德三年。后世满清改称宁远州城。到后世,又改名为兴城。明宣德三年,城周五里九十六步。墙高三丈,有门四,宣德五年。又增筑外城,周九里一百二十四步。

 自辽东战事起,宁远城经过不断的修缮,此时城墙高三丈二尺,又雉高六尺,每门皆有瓮城,上有城楼与角台。城内有钟鼓楼,与城墙四座城楼遥相呼应,战起则登临楼顶,城墙与城内景观尽收眼底。

 宁远城的城墙颇有特色,当年修建的时候为使城墙坚固,曾大量使用不规则的城石砌筑内壁,然后将壁面凿平。所以称为“毛石墙”,由于石料大多就地取材,远望其色似若虎皮,又称“虎皮毛石墙”。

 此时刘衍随着大队人马来到近处,可以看出辽东巡抚邱民仰、兵备道张斗、姚恭、蔡懋德等人,对入援大军的到来是花了心思迎接的,他们出城数里,在锣鼓喧天中,将洪承畴等将领与监军们,热情万分的迎进城去。

 至于入援的军士们,则在城外扎营,现在宁远城内外已经有大军二十几万之多,城内的民房官房占尽了都堆不下。

 援军各镇兵马大部分在凉风习习的山地上,如城东五里的三首山,城东北五里的螺峰山,城东北十五里的干柴岭,城西北八里的枣儿山,城西北的黄土坎山,摩诃罗山等等。

 刘衍也早早的派了夜不收提前到这边打探地形,在进城之前,便命荀景云暂时主持军中事务,带着各营将士,根据夜不收的探查回报,移营到城西北的磨盘山、九嶐山、荆条山一带去,择地安营扎寨凉快避暑。

 在军民盛大的迎接仪式中,刘衍等各镇总兵官跟在洪承畴的身后,还有大队的护卫亲将们进入城池。

 宁远城内有四条大街,当地人称为东街、南街、西街和北街。此城的周长及城门数、街路数均为偶数,也算宁远一奇。

 总督行辕在内城,鼓楼西南,众人由南门延晖门入,进入总督行辕内。

 洪承畴此前就已经进驻这里,并且指挥宁远等地的明军试图救援锦州城,可是兵力不堪大用,几次出兵救援,都被清军打了回来。不得已之下,洪承畴才向兵部请求援兵,甚至亲自赶回京师督促此事,这才带来二十几万援兵。

 众人喜气洋洋的进入宽阔的大厅,就见内中己经摆满一桌桌酒席,饭菜非常丰盛,却是大军未到达之时,洪承畴己快马通知辽东巡抚邱民仰、兵备道张斗、姚恭、蔡懋德等人,算好大军到来的时辰,早让众人准备妥当迎接事宜。

 看见这样的情形,监军马绍愉、张若麒都表示非常满意,这一路上二人也是非常辛苦,基本上没吃过一顿顺口的饭菜,现在终于可以舒舒服服的吃喝一顿了。

 只见众人一团和气,互相谦让着一一入座。

 此时座位排列,刘衍与洪承畴、邱民仰、马绍愉、张若麒等人一桌,此外还有兵备道张斗、姚恭、蔡懋德众人作陪。杨国柱、王朴、曹变蛟、吴三桂等人,则与入援各大总兵相坐。

 如此安排,吴三桂微微皱眉,马科、唐通则是面露不悦。唐通还低声与马科说道:“那刘衍也是总兵官,凭什么坐在主桌?”

 吴三桂轻轻咳嗽了一声,示意二人不要多事,马科和唐通不情愿的不再提及。

 众人麾下的游击将军、副将、守备等人,则是在安顿好各部将士之后,会在城外督标营内设宴,有专人陪同照顾。城外各路大军,也有人安排酒肉犒军。

 洪承畴经过长途跋涉也还是那样温文儒雅,一举一动都有一股难言的优美风范,他身上的大红蟒服,三络长须,均修饰得一丝不乱。

 或许辽东诸事让洪承畴操心忧虑,比起从京师出发的时候,洪承畴的面目略显清癯,不过这样看起来,洪承畴却越发内敛深沉,一双眼睛,充满了故事。

 洪承畴见众人坐定,便举起酒杯站起,先对马绍愉、张若麒含笑致意,又对刘衍微笑点头,特别在刘衍身上略略停顿,随后以带着闽地口音的官话说道:“辽东战局,圣上忧切,夙夜祗慎。国危主忧,为人臣子,敢不肝脑涂地?今圣恩浩荡,王师云集,有青莱镇总兵官刘衍等诸入援大将,亦有本镇忠勇将官在此,更有马总监、张监军诸公赞画军务,勤送粮饷,何愁东事不兴,诸奴不惧?诸君,请满饮此杯,为我大明贺,为将士贺!”

 一番话,说得众人心中暖融融的,皆高声道:“为大明贺,为将士贺!”

 有的人死了,但没有完全死……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