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力。

 更何况现在更有二十多万明军即将到来,还有威名远播的青莱镇新军在,洪承畴手中已经有了足够的筹码,多尔衮与济尔哈朗都感觉压力极大。

 二人都希望皇太极尽快派出援军,总兵力最好不要少于二十万,特别是济尔哈朗,更是直接建议皇太极御驾亲征。

 济尔哈朗大声说道:“我军盘据锦昌堡、乳峰山一带,前有明营,后有锦州之敌,此为腹背受敌之势。洪承畴几次往救,每每自南山向北开炮,祖大寿则从锦州城头向南开炮,我军前后被击,无地容身,然不扎营二处,又无围困之势。现洪承畴赶回关内搬来了明国大军,我前线大军兵力不敷使用,形势非常凶险!此战关乎我大清国运,奴才恳请皇上,御驾亲征。”

 镶蓝旗主济尔哈朗,此时四十余岁,在满清素有处变不惊、有勇有谋、谨慎稳重之议。现在就连济尔哈朗都这样说了,可见锦州之势确实危急,已经到了最紧要的关头。

 不过济尔哈朗要求皇太极御驾亲征,还要求锦州的兵力不得少于明军,在殿中众臣看来,有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之嫌。毕竟自从萨尔浒之战以来,清军对战明军一向是以少胜多,数百清军就敢进攻数千明军,而且还能战而胜之,这样的观念已经深入满清文武大臣的骨髓,轻易是改变不了的了。

 而现在济尔哈朗要求前线总兵力不要少于二十万,这是什么意思?

 面对众人的攻击非议,济尔哈朗耐心解释道:“今时不同往日,明军战力不可小视。我大清兵围困锦州来,攻打锦州,松山,杏山各城不下百次,红夷炮狠打,挖掘地道,火药炸城,明军都死战不退。辽人守辽土,他们奋战之心,不会少于我大清勇士。现在明国二十数万精锐到来,更有刘衍这种狠人在,岂可等闲视之?要知道输了,我大清就有亡国之忧,怎可轻慢小视?”

 殿内众人都是沉默,连非议最响的豪格等人,都是闭口不言。豪格即使没与刘衍交过手,但是刘衍的战绩摆在那里,虽然豪格看不起多尔衮和多铎,但是并不否认他们二人的能力,连他们二人都在刘衍手中几次吃大亏,可见刘衍新军的强悍。

 虽然清军围困锦州,并不是真想攻下城池,不过从崇德五年起,清军多次攻打松山诸堡,有时假打,有时真打,都可看出辽军与往年大不相同,洪承畴任蓟辽总督以来,确实有自己的一套,现又有无数明国九边精锐到来……

 面对济尔哈朗的请求,皇太极只是摆摆手:“朕知道了。”

 接着皇太极问道:“朕只想知道,若明军二十数万援兵到来,我大清如何应对?”

 多尔衮说道:“只要皇上御驾亲征,盛威之下,明虏定然灰飞烟灭。”

 皇太极双目一冷,又转到了济尔哈朗头上。

 济尔哈朗从去年起,奉命到锦州一带与明军作战,也是竭尽全力,了解锦州各处情形,也非常关注大明援军的动静。

 对洪承畴此人,他仔细了解过,知道他很有战事阅历,在辽军中很有威望,不是个容易对付的人手,现在更加上威名赫赫的刘衍,他更慎重了。

 想了想,济尔哈朗说道:“明国兵力雄厚,粮草也充足,对付他们,需以谨慎之心,奴才在锦州时,也实地了解过锦州各处地势。”

 在他请求下,皇太极在崇政殿展开了一副巨大的辽西舆图,同样绘制精确,连皇太极,还有殿内众臣,都围绕舆图前观看。

 济尔哈朗说道:“我军细作早己探明,洪承畴的救援方略,就是与祖大寿商定的‘建立饷道,步步为营,边战边进,解围锦州’之策。洪承畴这人谨慎,两年来,他自宁远数救锦州,每次都是集兵一处,逼以车营,不言轻战,若到时他还是集兵一处,我大清就有可趁之机。”

 他指着舆图上,松山堡、杏山堡、塔山堡几个城池,说道:“明国的粮草,多集于杏山与塔山等处,到时我大清军,可在松山和杏山间横截大路,绵亘驻营。可如在锦州一样,挖掘长壕,隔断明军联络,使锦州、松山、宁远成为三个孤立的城堡,无法相互援救,这样一来,明军定败。”

 殿内众人轰然议论,都觉得镶蓝旗主这方略很高明,很有可行性。

 皇太极只是摇头,说道:“若明军只有洪承畴一人,此略可行,然现有刘衍在,他们定然重视粮道。光是刘衍一人的兵马就有八万多人,刘衍的建议,定可得到大部分明将的支持,就连洪承畴都会重视起来,此举怕是不行。”

 殿内众臣同声叹息,这些年众人对刘衍都下苦心研究,知道刘衍这人,重视粮道到了变态的地步。连自家的辎重营,往往有随军食用一到几个月的粮草,想断他粮道?难!

 皇太极久久看着舆图上的杏山堡,冷笑道:“不过,断其粮道,还是可行的!”

 看众人不明白,他说道:“我大清方略,可分两步而行,若明军还是如洪承-->>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