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在这里,尔等还不知廉耻的向陛下邀功请赏,还要不要脸了!”

 此时虎大威已经气急,竟然当着崇祯帝的面,直接骂了起来,一旁的一众御史当即跳了出来,根本不理会双方的是非曲直,就揪着虎大威言辞上的疏忽,开始纷纷弹劾虎大威“御前失言”。

 虎大威见状便与众人争吵了起来,一人与数个御史吵成一团。

 马科和唐通见状也加入战团,与几个御史一同围攻虎大威,杨国柱见状便开始声援虎大威。到了最后,就连卢象升和高起潜都开始加入到争吵的行列中,乾清宫大殿上顿时乱成一团,让崇祯帝目瞪口呆。

 此时刘衍看着众人,也察觉到王廷臣和曹变蛟并没有参与其中,心中对二人也多了几分好福毕竟王廷臣和曹变蛟在历史上都是明末的名将,对内围剿闯贼,对外鏖战清军,都是屡立战功,最后二人

 也都是与清兵血战到底,力战殉国的,担得起英雄二字。

 随后刘衍又注意到大臣之中的一个人,那边是杨嗣昌了。

 虽然刘衍并不认识杨嗣昌,可是却认得正二品的官服,再加上年纪等因素,也能推断出此人便是杨嗣昌了。

 “那几个御史都是杨嗣昌指使的!”

 刘衍刚才便看到杨嗣昌与几个御史“眉目传情”,其中的含义也就不言而喻了。

 “可惜了!”

 刘衍感叹一声,杨嗣昌此人其实还是非常有才干的,提出围剿流贼大军的“四正六隅”之策,同时主张对满清议和。

 实在的,以现在大明面临的局势来看,这两点其实都是非常正确的,只可惜“四正六隅”之策没能贯彻执行下去,而与满清议和之策,也因为同党东林党人站在道德制高点屡屡掣肘,杨嗣昌也不敢继续坚持。

 杨嗣昌的才干很好,却都不能真正的挽救局势,同时杨嗣昌还热衷于党争,对于历史上卢象升的战死,杨嗣昌就应该负主要责任!

 刘衍冷冷的看了杨嗣昌一眼,随后便将注意力放到还在争吵的两方人身上。

 此时虎大威和杨国柱正在与唐通、马科以及几名御史针锋相对,几人围在一起,甚至可以是已经面对面了,虎大威那咆哮的声音震得一些文官畏惧不已。

 而卢象升也正在跟高起潜争论不休,卢象升不断摆出事实,强调巨鹿之战的惋惜。可是高起潜却始终避

 重就轻,根本不跟卢象升辩解什么,只是强调卢象升好大喜功,总是拿着不切实际的方略来强求自己。

 就在这时,崇祯帝用手敲了敲御书案,旁边的王承恩便一挥拂尘,向前迈了一步,高声道:“肃静!”

 正在争吵的双方顿时安静下来,纷纷回到各自的位置上,连忙向崇祯帝请罪。

 崇祯帝看着众人,脸色也不是很好看,自己登基以来,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场景,也算是开了眼界了。

 崇祯帝先是分别斥责了卢象升等人和高起潜一众,并且赞扬了没有参与争吵的刘衍、王廷臣和曹变蛟,然后道:“高监军虽然有解救百姓、缴获大量钱粮物资,可是毕竟没有参与巨鹿血战,即便理由再充分,但是卢爱卿等人心中有恨,也是人之常情,高监军、唐爱卿、马爱卿,你们就忍一忍好了。”

 高起潜、唐通、马科见状纷纷称诺,那几个御史见状纷纷看了杨嗣昌一眼,只见杨嗣昌微微摇头,几人也全都偃旗息鼓,不再聒噪了。

 随后,崇祯帝笑着对卢象升、杨国柱、虎大威道:“三位爱卿血战有功,朕心中明白的。”

 “还有刘爱卿,虽然只是的防守官,却已经两次取得大捷,可见刘爱卿之才干,乃是当世罕见,朕心甚喜!”

 卢象升、刘衍、杨国柱、虎大威急忙叩拜谢恩。

 随后崇祯帝对卢象升、高起潜两方人马各自夸赞了一番,

 便叫出杨嗣昌,道:“如今国朝迎来大捷,此乃普同庆之事,爱卿当好好审议,尽快拿出一个封赏方案,尽快嘉奖有功将士,以安将士之心、功臣之愿!”

 此时刘衍才算是领教了什么叫做“演技派”,只见杨嗣昌浑身颤抖的叩拜在地,带着哭腔道:“臣,听闻巨鹿大捷欣喜若狂,曾对着陛下的方向嚎啕大哭,我国朝终于涌现出精兵强将,可以重创奴贼,此乃陛下之福,国家之幸,臣,激动之至!”

 完,杨嗣昌竟然真的趴在地上哭了起来,一旁的许多文官都跟着嚎啕大哭,刘衍不用想也知道,这些人十有八九都是东林党人,心中对于这些大臣也充满了鄙夷。

 崇祯帝却很迟这一套,见状也是衣袖掩面,显然是落泪了。

 杨嗣昌赚了崇祯帝的眼泪之后,表情猛地一转变,直接从激动哭泣,变成了正义凛然,大声道:“陛下放心,臣今日便会同兵部上下商讨封赏之事,一定尽快拿出封赏方略,上宽君-->>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