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还是大为不同。

  彼时,贾珩虽然领数万步骑而来,但毕竟不是封疆大吏,待不多久就走,所以只有河南府官吏,官员士绅踯躅观望。

  而现在永宁伯已总督河南军政,更在旬月以来,施铁腕手段,对贪官污吏,豪强劣绅惩治,将的善后事宜,做到了极致。

  如今,道一句威势日隆,都不为过。

  就在这时,书吏急声唤道。

  不多时,就见着街道两旁酒肆之侧,一串串灯笼,彤彤火光映照下一队队着飞鱼服、腰间佩着绣春刀的锦衣府卫当先开路,护卫着一辆平平无奇的马车行驶而来,停靠在酒楼之前。

  锦衣千户刘积贤上前挑开车帘,贾珩从马车上下来,一身简素衣衫,头戴士子方巾,灯火映照,一张清隽、英武的面容映入众人眼帘。

  也不知是何人当先唤着。众人或是作揖,或是拱手见礼。

  而洛阳城中不少没见过贾珩的官吏,如项孟清、景学潜、孙方毅等积年老宦,上下打量着贾珩,目中就有异色翻涌。

  无他,太过年轻了。

  那张面孔,实在年轻的过分,年轻的让人嫉妒。

  这就是大汉朝的军机重臣?力擒匪首高岳,收复开封府城的永宁伯?如此年纪,就已是超品武勋。

  而阳武侯以及建昌伯两人,对视一眼,眼眸之中更是精光闪烁,同样上下打量着那少年。

  这位就是威震河洛,火速平叛的贾子钰,果然是少年俊彦,将门子弟。所谓,将帅之英的气质根本藏都藏不住。

  那种执掌京营二十万大军,杀伐果断,顾盼自雄的气度,或者说睥睨四顾的官威,别说穿青衫,就是穿中山装,都掩藏不住。

  两人作为太宗朝的勋贵,后来因为隆治年间的***,逐渐淡出朝廷的政治中心,如今过来捧场,自然是想走贾珩的门路。

  至于起复,作为政治弃民的两人,根本也不太指望,只是想着两家年轻子弟能否在河南都司调整中谋个一官半职。

  贾珩看向河南府的几位官员,点了点头,微微一笑道:

  官场之上迎来送往倒也少不得,哪怕有些不喜,也少不了。

  当然,也是因为前一段时间对贪官污吏的严惩,也该释放一些亲和的信号,缓和一下河南官场紧张的氛围。

  河南府尹孟锦文上前拱手道:说着,在众人如众星拱月的架势中,进入聚仙居酒楼。分宾主落座。

  在孟锦文的介绍下,贾珩与三位致仕官员寒暄着,主要是认人。什么年轻有为,将帅之英,国之干城....各种恭维话语环绕着贾珩。贾珩也都一一微笑寒暄,谈笑风生。

  事实上,这才是官场的常态。

  许是贾珩的平易近人,并非传说中那般威服自用,让在场众人都生出一股好感来。

  这就是心里初步的期待不同,本来以为是少年得志,张扬跋扈,不想竟如一书生,温文尔雅。

  这时,原山西巡抚项孟清,面带微笑,道:

  毕竟,曾经是朝堂的二品大员,这时致仕,反而比在场所有人的应对都从容。

  其他在场官吏,多是人精,也都纷纷附和,都是说着三国之书,是何等惊时之书。

  这就好比,不称赞贾珩为军国辅臣,在河南之乱,如何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而是盛赞他多才多艺,平易近人,更能挠人痒处。

  因为前者是既成事实,众所周知,不过多渲染,有目共睹。甚至其本人都知道,听的太多太多了。

  而眼下这样称赞,贾珩就成了,打仗的将帅中

  ,最会写书的,写书的将帅中,最会打仗的。

  贾珩微笑了下,说道:

  景学潜手捻胡须,点了点头,笑了笑道:

  听着之语,众人都是笑了起来,气氛倒是颇为融洽。不提贾珩与一众官僚应酬――

  却说洛阳城,洛水之畔的安从坊,一座占地广阔,林木深深的宅院中,东厢书房灯火通明,人影潼潼。

  几人围桌而坐,茶盅中的香茗热气腾腾,清香四溢。楚王此行带来了两位长史,一是冯慈,一是廖贤。

  楚王看向街道上的灯火辉煌,低声道。

  作为开府多年的藩王,楚王在洛阳自然置有产业、田宅,这座宅邸就是其下榻之所。

  只是,大汉明面上对藩王的限制,没有旨意不得擅离京师,故而,楚王也就随着崇平帝巡幸洛阳时,在洛阳小住一段时日。

  冯慈问道:

  楚王接郑卫两藩入京没有什么麻烦,两藩之藩邸先前就被京营团团保卫更有锦衣府卫士密切监视,可谓形同软禁,楚王一到,向两藩宣读圣旨,郑王两藩战战兢兢,uu看书如何敢抗旨不遵?

  楚王道:

  洛阳城中的浣花-->>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