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挽天倾》 第一千零四十六章 咸宁:她的道行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呢……(2/4)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都是要脸的人!

  没有到你死我活的时候,顶多是发几句牢骚,想要论堆儿、耍赖,神京中枢的内阁群臣乃至天子都可能下旨申斥,影响自家子弟的仕途。

  确定要为了每年多缴的一些赋税,影响自家子弟仕途?

  既然都有软肋,那就砸不烂瓶瓶罐罐,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

  就像买了烂尾楼的某群体,只能忍气吞声,甚至都不能像普通百姓那样各种渠道发声。

  而杜家家主杜万倒没有来,其子杜佑倒是领着几個扈从在一众致仕士绅之列,打量着那谈笑风生的少年。

  贾珩这边儿已经与袁图等人寒暄而毕,众人浩浩荡荡地向着金陵城而去,风雨在天穹上纷纷扬扬飘将下来。

  而身后船只则在一辆辆马车的安排下,前往金陵城中的宁国府。

  酒楼之中--

  南京的官员围拢着一张张桌子落座下来,多是偷偷打量着那少年,暗暗观察。

  袁图道:“去岁,女真虏王鼓噪海寇,大乱江南,得亏卫国公力挽狂澜,否则金陵还有一场浩劫,而后卫国公又去了北方迎敌东虏,那时老夫就与严大人说,卫国公此去定然马到功成,威震大漠,果然,卫国公去了北疆之后,大获全胜,执虏酋而还,献捷于太庙,我等隆治旧臣,闻之无不泪湿衣襟,喜极而泣。”

  贾珩道:“袁老先生过誉了。”

  众人这时候也都纷纷恭维着,大抵是少年俊彦,国之干城之类的恭维之语。

  在座诸人只字不提新政,更多还是观察那蟒服少年的态度。

  直到南京吏部尚书董崇学,低声说道:“卫国公所提四条新政,更是高屋建瓴,我等积年老宦闻之都佩服不已。”

  此言一出,众人都看向那蟒服少年,想听其人会说些什么。

  贾珩沉吟片刻,道:“一条鞭法,火耗归公等新政都是知民生之苦,缓解厄难的善政,但江苏常州府出了这样骇人听闻之事,圣上闻之颇为震怒,有不识大体之人,深受国恩,却为一己私利借此攻讦新政!”

  在场众人闻听那少年疾言厉色之语,心头莫不凛然。

  其实在场的都是南京城的高阶官员,科道言官都没有资格过来凑这个热闹,但也有一两位曾经上疏指责新政的官员面色就有些不好看。

  贾珩道:“诸位都是智谋之士,当知四条新政对我大汉社稷的裨益,既是良法善策,为何在常州府造成那样事来?”

  在场官员一片鸦雀无声。

  贾珩看向一旁的袁图,说道:“袁老先生博学通今,以为一条鞭法与摊丁入亩如何?”

  袁图被那少年的目光盯着,道:“一条鞭法诚为良法不错,但也不可操持过急,尤其清丈田亩一事,地方省府州县都有鱼鳞册,以之为准,一条鞭法仍可试行。”

  贾珩笑了笑,说道:“人口五年一报,鱼鳞册十年,自今上即位以来,鱼鳞册已有一十六年未曾修订,人口也有十年未予清查,江南地强民殷,肯定是要查一查,才可为以后施策做准备。”

  这时,户部尚书谭节道:“卫国公所言不错,清丈田亩,但地方官吏急于立功,手段激烈,这才酿成这次事来,可见新政需得缓缓图之。”

  贾珩看向谭节,说道:“常州府的案子真相如何,锦衣府会派人调查核实,不管如何,常州府武进县知县的血不能白流,我大汉朝廷命官,两榜进士,竟被活埋至死,置大汉颜面,置诸位科场前辈于何地?”

  开口必称社稷,张嘴就是大义,站在道德高地上,挥舞道德大棒。

  有一些官员,也都纷纷称是,作义愤填膺状。

  贾珩观察着在场官员的脸色,将一些人的神色记在心底,以便之后询问。

  整了整心神,道:“诸位先不提新政今日既是接风洗尘之宴,先一同畅饮就是,金陵人杰地灵,诸位都是前朝名臣,贾某也有不少请益之处。”

  一场接风宴,虽处盛夏时节,江南的官员却感到一阵彻骨寒意,这位卫国公果然是有备而来。

  待到饮宴而罢,各自散去,关于贾珩对新政推行的严厉态度,也渐渐经由南京六部的官员,传至整个江南士林官场。

  那就是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等新政,势在必行,不可能改弦更张。

  贾珩则是在锦衣府卫的扈从下,骑着马返回宁国府。

  此刻的宁国府,灯火通明,煌煌如昼,庭院之中蜿蜒几折的游廊中悬挂着各式各样的灯笼,在夏风吹拂下发出喑哑之声。

  步入后院之中,却见凤姐正在与平儿指挥一众丫鬟忙碌,花信少妇着一身石榴红裙裳,青丝绾起美人髻,金钗光影熠熠,耳垂上翡翠耳环青翠欲滴,身形玲珑曼妙,行走之间,蜂腰桃豚,丰-->>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