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影评人的评价。

著名影评人靳亮影评的标题叫做《冰与雪之歌》。

“看完《长津湖》,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造成不平静的原因,和以往看片不一样,

不是因为这部片太好或者太差,而是因为这样的故事从来不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而你还知道它是真的,这种感觉让人无法平静。

以一个相同规模大制作的史诗级战争片标准来衡量,

《长津湖》确实还可以更好。

但是,我奇怪的心理是,明知它没有那么好,却不忍心批评。

我更愿意把它当作一次历史现场的还原记录来看,

从这个角度而言,它好或不好都没有存在本身重要。

电影《长津湖》取材于1950年冬天朝鲜战场上的真实故事。

长津湖战役,

在世界战争史上赫赫有名,因为它是在力量悬殊的对比之下,华丑两国两支最精锐部队的对决。

这场战役扭转了朝鲜战争形势,但也造成了双方大量人员伤亡,它的残酷结果和它的意义一样让人无法忽视。

熟悉军事的观众可能会对这场战役的战略、战术、英雄名字如数家珍,但对今天我们大多数观众而言,它就是尘封在历史中的一段文字。

正如我们小时候读过的关于这场大战的爱国篇章,

那些最可爱的人。

我们都知道他们是英雄,也知道他们怎么成为英雄的,

但那文字的力量还是变成了一段与我们有距离的纸面铅字,只有在考试和朗诵时才会记起。

电影的作用,全方位颠覆了文字,甚至颠覆了纪录片影像。

当我搜索“长津湖”三字时,我发现原来关于这场战役的纪录片已经有很多,而且也讲得十分清晰。

但是为什么像我这样的观众从来不曾了解过,也从没有人给我讲述过,直到今天我才知道有这样一段冰与血的历史?

这是我在看完《长津湖》后久久不能平静的。

也许正因了解到大多数年轻观众对这段历史的陌生,编剧才有意在电影中设置一条主线——以四字弟弟扮演的伍万里这个孩子的视角,重新观察战争,进入战争,学习战争。

他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故事线,就是拎起《长津湖》整篇故事的主线。

有意思的也恰恰是,

他的视角正如我们观众的视角,也代表我们在战争中重新学习战争。

伍万里踏上战争的路途,犹如一趟未知旅程。

假设抛开战争的外壳,这个故事的模型将是我们所熟悉的“公路电影”,只要步履不停,总会遇到新的人、新的事,为未知而兴奋。

但“公路电影”放在了战争模型中,一切都变得恐怖起来。

从踏上旅途偶然接到女孩抛来的红围巾,到很快摸到岩石上死尸的血,这不是少年去玩耍,这是去玩命。

临摹战争现场境况,让我们在观众席上如坐针毡。

倒吸着一口冷气,也和荧幕中的伍万里一样,躺在岩石上默默祈祷敌机不要俯冲下来。

——我想主创者的良苦用心包含在这里了,用一次又一次类似VR的实景模拟告诉你,

当年他们就是这样去拼命的,你感受到了没?

叙述视角的变化带来了身临其境的残酷体验,这是在以往华国战争片中不曾有的。

即使相同题材如《金刚川》,它也是把摄像机架在一个客观的角度去看,因此我们是看遥远的一个故事,而不是“体验”那个故事。

在《长津湖》中,

自从有了“伍万里”这个角色,角度就变化了。

他的眼,代表了观众的眼;

他懵懂无知的心,也代表了观众的心。

他对战争的不了解、对英雄的渴望,都是不曾到过战争现场的观众都会有的心理。

但他替观众去走了一遭,去感受战士们平凡的恐惧、饥饿和寒冷,以他观察到的周遭世界告诉我们,一切恐惧、饥饿和寒冷,比他感受到的还要严酷——因为起码他还活着,很多像他一样的年轻人已经死了。

其实回顾我们看过的-->>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