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来镇上讨生活,已经近百年了。陆泽的高祖父,一开始就是来镇上给老街主干道两侧的“豪宅”主人当伙计的。

  虽然这些“豪宅”看似也不大气,不过从乾隆年间开始,李渡老街就集中了万隆、万盛、万茂、万祥、万义、福兴泰、福裕泰、福生、福隆9家私营酒业作坊。

  酿造出的美酒,正好可以通过渡口运往各地销售。

  也正是这些酿酒作坊的存在,带动了李渡镇的兴旺。

  老街主干道两侧的“豪宅”建筑,也多以传统酿酒格局“前店后坊”的风格为主。

  其中设在后街的福生作坊,正是陆泽高祖父当年打工的地方,作坊的门面至今尚在。

  在长约500米的老街街道里,设有这么多酒业作坊,还存留部分酿酒作坊和门面,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

  而老街门面房后面,散落分布的一大片老宅子,就是以前给各酒坊打工的伙计们居住的。

  陆泽的高祖父和曾祖父,在解放前都是酒坊的伙计,也正是凭此在镇上立住了脚跟。给陆泽的爷爷,留下了这套老宅子。

  宅子虽然不大,也很破旧,但好歹是个落脚之地。

  不过,解放后这些酒坊由于历史原因退出了市场舞台,陆泽的爷爷也没能子承父业,反倒是进厂上班了。

  不过进的并不是李渡酒厂,而是镇上的小木钻厂,而木钻厂也早就因为效益不好,前几年就倒闭了。

  陆泽抱着烟花爆竹,走进陆家的老宅子。

  看着父母如此亲疏有别,陆建军很尴尬。每年这个时候,他感觉最亏欠的就是徐芳萍和陆泽母子。

  从小到大,他都很努力地在父母面前表现。可不管他多听话、多乖巧、多努力学习,依然得不到父母的重视。

  在陆新远和何桂兰眼中,只有大女儿和大儿子最亲。

  大女儿陆秀珍,毕竟是第一个孩子,投入的心血最多,从小就宠溺的不行。

  大儿子陆建国,作为老陆家的第一个男丁,更是重视无比。

  而且从他参军开始,就很给老陆家争脸。放在二十几年前,“军人家属”可是一项很高的荣誉。

  当地武装部的干部,逢年过节都会上门慰问。

  更别说大儿子还娶了大领导的女儿,仕途更是不断攀升,级别越来越高。

  甚至陆泽小叔,因为是最小的儿子,凭着父母老来得子的喜悦,也得到了不少关心。

  唯独陆泽他爹,夹在中间,不上不下,最易忽视。

  在陆新远和何桂兰老两口心里,下意识地就对大女儿和大儿子最亲。

  这份亲疏有别的情感,甚至蔓延到了陆泽这一代人。

  老两口偏心眼儿,一碗水端不平,自然就会影响大家庭的团结。老陆家虽不至于兄弟阋墙,但相亲相爱就也就只停留在表面上了。

  都说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家和才能万事兴。

  一个家族要想兴旺发达,最关键地是先要有凝聚力,亲人之间要相互团结。没有这点,一切休提。

  按说,以陆建国的地位和背景,随便提携一下两个弟弟,陆建军和陆建邦都不可能混成现在这样。

  再怎么说,也不至于让弟弟混到要下岗的地步。

  可现实就是如此狗血,老陆家就像是一盘散沙,兄弟之间没有半点情分,扶持照应。

  也许在陆建国看来,弟弟们就像是狗皮膏药招惹不得,沾上了就甩不脱。所以,即使帮扶弟弟对他来说只不过是举手之劳,也不愿费心。

  这点,也就陆建邦和陆建军在喝酒时,抱怨过几句。

  陆建军自己倒是挺看得开,压根就没有起过这种念想。自诩读书人的他,颇有几分气节。

  在他看来,帮是情分,不帮是本分。

  殊不知,这句话应用的对象是外人,亲人之间却不适用。

  所谓亲人,那是血浓于水的关系。有时因为利益,外人来求偶尔都会出手,更何况是亲人。

  真正的帮理不帮亲,在现实中压根就不存在。

  因为这种人在官场上根本就走不远。能在仕途有所作为的,有几个是真正大公无私的?

  朋友之间的关系,都是你麻烦我、我麻烦你,通过一件一件事情相互帮助、有来有往,来提升友谊和感情的。

  大家都不来往,再好的友情时间一长都得凉。

  毕竟君子之交,很多人一辈子都遇不上。能维系点熟络的朋友,已经算是很不错了。

  社会关系,人脉网络,靠的都是经常互有来往。

  亲人都不愿意照拂,只能说明亲情在他心里,丝毫没有价值,甚至都比不上下属们孝敬的那俩臭钱。

  陆泽老妈就经常说,老陆家是虚假繁荣,一旦老-->>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